918,勿忘国耻!这抹刻在民族血脉里的记忆,从未褪色
当城市的防空警报在 9 月 18 日上午准时响起,行人驻足、车辆停驶,那一刻的寂静与肃穆,是一个民族对历史最沉重的回望。89 年前的今天,1931 年 9 月 18 日,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 “柳条湖事件”,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,发动了震惊中外的 “九一八事变”。短短 4 个多月,东北全境沦陷,3000 万东北同胞从此陷入长达 14 年的苦难深渊 —— 这是刻在中华民族骨血里的伤痛,更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国耻。
一、历史不是故纸堆,是带血的警钟
翻开 “九一八事变” 的史料,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当年的屈辱与抗争。彼时的中国,积贫积弱、内忧外患,日本侵略者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,以 “闪电战” 的方式撕开中国东北的防线。北大营的守军在 “不抵抗” 命令下被迫撤退,沈阳城在一夜之间陷落;四平、长春、吉林等城市相继失守,富饶的东北平原沦为日军的 “后方基地”,煤矿被掠夺、粮食被搜刮、百姓被奴役,无数家庭妻离子散、家破人亡。
但压迫从未磨灭中国人的抗争精神。杨靖宇将军率领东北抗日联军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军周旋,渴了喝雪水、饿了吃草根,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紧握着枪;赵尚志带着队伍在林海雪原中屡创奇功,让日军发出 “小小的满洲国,大大的赵尚志” 的惊叹;还有无数无名的东北民众,或加入抗日队伍,或为游击队传递情报、运送物资,用血肉之躯筑起抵抗侵略的 “长城”。这些抗争的故事,不是历史书中冰冷的文字,而是先辈们用生命写就的 “民族脊梁”,提醒我们:尊严从来不是别人赐予的,而是靠自己拼来的。
二、勿忘国耻,不是延续仇恨,是守护和平与力量
如今,89 年过去,东北早已不是当年的 “沦陷之地”,中国也不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国。沈阳的 “九一八历史博物馆” 里,锈迹斑斑的炮弹、泛黄的家书、记录暴行的照片,静静诉说着过去的苦难;长春的伪满皇宫遗址,成为警示后人 “落后就要挨打” 的活教材;每年 9 月 18 日的防空警报,更是在提醒每一个中国人:历史不能忘,和平需要守护。
有人说,“都过去这么久了,还提国耻干什么?” 但事实上,“勿忘国耻” 从来不是要延续对某个国家的仇恨,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—— 我们铭记 “九一八”,是因为知道 “落后就要挨打”,所以才要拼尽全力建设国家,让中国拥有足够的力量守护人民的安宁;我们铭记 “九一八”,是因为知道和平来之不易,所以才要警惕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与军国主义复活,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;我们铭记 “九一八”,是因为要把先辈们的抗争精神传承下去,让后代知道:今天的幸福生活,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,我们有责任守护好这份 “遗产”。
三、吾辈当自强,让 “中国力量” 照亮未来
今天的中国,早已不是 1931 年的中国。从 “两弹一星” 打破超级大国的核垄断,到 “神舟” 飞天、“嫦娥” 探月、“蛟龙” 潜海,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;从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,到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,中国在民生领域交出亮眼答卷;从积极参与全球抗疫,到推动 “一带一路” 建设,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承担起大国责任。这些成就的背后,是无数中国人 “不服输、不放弃” 的奋斗精神,也是对 “九一八” 历史最好的回应 —— 我们用实力证明,中国再也不会任人宰割。
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,当今世界并不太平,单边主义、保护主义抬头,一些国家仍在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。这时候,我们更需要铭记 “九一八” 的教训:国家的强大,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。作为普通人,我们或许不能像先辈那样冲锋陷阵,但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—— 学生认真学习,为未来建设国家储备知识;工人精益求精,为中国制造业贡献力量;科研人员刻苦钻研,为国家突破 “卡脖子” 技术;每一个人都坚守底线、热爱祖国,就是在为国家的强大添砖加瓦。
防空警报的余音会渐渐消散,但 “九一八” 的记忆永远不会褪色。它是刻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 “警钟”,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 “动力”。让我们永远记住 1931 年 9 月 18 日这一天,记住先辈们的苦难与抗争,用奋斗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 “强国篇章”,让中国的未来更加光明,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这片土地!